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何去何从
人工智能时代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而至。科技日新月异,生活丰富便利,人们却依然忧思难安。在这物质发达而内心迷茫的时代,人类将何去何从?2018年2月4日,济群法师和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教授,继《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的对话后,就“人工智能时代”这一热点问题,分别从佛法和哲学的视角,探讨人类在当代的出路。
《心经》的禅观
《心经》是国人最为熟悉的佛经之一,也是很多佛教徒的日常定课。但我们平时对《心经》的学习,多半停留在念诵,或是理论的了解,很少想到它和禅修有什么关系。我们知道,学佛的核心目标是解脱,其关键在于体认空性,而《心经》的禅观正是引导我们直接契入空性的手段。
心灵创造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特定条件下的假象,还是代表生命本质的存在?什么阻碍了我们获得幸福?或者说,幸福的最大杀手是什么?如果幸福只是一种暂时的假象,追求幸福岂不成了水中捞月,注定是一场不可企及的幻想?
向观音菩萨学修行
信佛不是找一个靠山,而是以此作为学习榜样。就这个意义而言,对观音菩萨最好的纪念,不是什么外在形式,而是了解菩萨的发心、行持、功德,践行菩萨的法门,由此圆满菩萨的品质,并最终成为观音菩萨。
禅意设计“十二字箴言”
什么是觉醒艺术?什么是禅意设计?我们知道,佛法的意义在于引导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智慧本身就是觉醒的艺术。也可以说,是艺术工作者在佛法智慧启迪下创作的作品,以此承载自己对法的理解和实践。
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
唯有真理、唯有正信才是破迷开悟的最佳利器。这又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破除的是不是迷信?其次,我们用以破除它的武器是不是真理?否则的话,我们很可能是以一种迷信去破除另一种迷信,甚至是以迷信去障碍对真理的认识。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求的是幸福。如何才能使人生获得幸福?古往今来,人类为探索幸福不懈努力着。遗憾的是,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缺乏正确认识,只知道一味追逐财富、地位、名利、爱情……以为拥有这一切就能幸福。然而,在物质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人们在享有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依然烦恼重重,痛苦不堪。原因是什么?
寻找心的本来
一条道路、两个层面、四种身分、五处用心、九种禅修,
透过三级修学课程,从修学之路迈向心灵觉醒之路。
佛法虽有种种法门,但最终都导向两大核心:一是觉醒解脱;一是慈悲利他。
但学佛要迈向觉醒,这条路究竟怎么走?面对浩瀚的佛典,很多人无所适从,或盲修瞎练,或偏执一端,所以佛陀特别强调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本书中提出了修学的道路、任务和方法,并以菩提导航作为辅助工具,帮助我们顺利走上菩提道。
在三级修学课程中,通过「人生佛教」确立三观;通过《道次第.闻法轨则》,建立正确的修学态度和动机。以正念为着力点,以正见为辅助,就能打开觉醒之门,成就解脱。
进而,又以《慈经》为切入点,建立三级利他禅修。初级依《慈经》修习慈心;中级依《道次第》、《入菩萨行论》修习大悲心,发起菩提心;高级依《辩中边论》、《金刚经》等,修习空性见,超越二元执着,成就无所得心。
普愿所有接触佛法的人,都能沿着觉醒之道,同登彼岸!
《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在修学路上,有干扰、有诱惑,有种种不期而至的意外,
我们靠什么来坚守、来面对、来解决?
《道次第》给予我们的,就是步步向前的引导,不再退转的力量。
怎样才能使学人在短时间内把握修学要领,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行?在多年探索实践中,济群法师认为,《菩提道次第论》恰能契合这一需要。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包括《广论》和《略论》两部,完整概括了走入佛门至成就佛道的全部过程。《广论》是宗喀巴大师46岁时所造,从道前基础开始,由下士道(人天乘)、中士道(声闻乘)、上士道(菩萨乘)层层递进,将三乘佛法总摄于一成佛之道。但《广论》卷帙浩繁,普通根机者往往望而生畏,故宗喀巴大师于59岁时另造《菩提道次第略论》,将《广论》核心内容作了概括,并完整保留其中关于修法部分的内容。可以说,它不仅是《广论》的简化版,也是修持版,实用版。
本书是济群法师所有著述中历时最久的一部书稿,从记录到完成,六度寒暑,几易其稿。其中,凝聚着法师多年来对佛法修学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实践,更凝聚着他对四众佛子的切切悲心。
在本书中,济群法师藉由讲课《道次第》的因缘,将他多年以来对佛法的思考和探索作了全面梳理。法师的讲解重点,是立足于《道次第》的整体建构,揭示每个修学阶段的重点和运作原理,并对各修学环节之间的相互关联做了深入剖析,使学人由表及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道次第》为我们提供了修行的完整要素,同时建构了合理的次第。不管你是上根利智,还是普通根机,都可以从中受益。按照这个模式的引导,哪怕你面对的是喜玛拉雅山乃至须弥山,也有楼梯让你一步步地向上,假以时日,就能走到山顶。
真理与谬论 - 《辩中边论》解读
唯有从认识上着手改变,
才能打破我们生命中的无明。
《辩中边论》是弥勒菩萨传世的重要论典之一,也是唯识宗重要的依据论典。唯识宗的依据典籍为「一本十支」,本为根本,支为支干。「本」便是《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虽为「十支」之一,但其地位仅次于《瑜伽师地论》。
「中」是中道,「边」是边见,《辩中边论》即讨论中道(真理)与边见(谬论)的不同。中道即正道、正确的认识,也就是符合真理的认识,即成佛之道。例如八正道的修行是以正见、正思惟为基础,并远离和真理不相应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同时,还要远离常人所热衷的物欲生活,及当时很多宗教倡导的无益苦行,也就是远离以上二边。
唯识学是一种认识论,唯有从认识上着手改变,才能打破我们生命中的无明。《辩中边论》帮助我们辨别什么是中道实相,什么是符合中道的修行,什么是断见、常见、有见、无见等边见,什么是落入边见、邪见的修行。由此显示我们认识中的真理与谬论的差别。通过本论的学习,能使我们摆脱边见和邪见,安住于中道行中。
佛教中任何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都必须确立自宗的中道见。唯识的中道见对于我们认识人生、指导修行具有独到之处,以妄识作为有情生命的立足点,并以此解释世界的存在及如何依修行成就解脱,对于唯心所现这一问题的阐述,更贴近于现实人生。
菩提大道 - 《道次第略论》讲记
在修学路上,有干扰、有诱惑,有种种不期而至的意外,
我们靠什么来坚守、来面对、来解决?
《道次第》给予我们的,就是步步向前的引导,不再退转的力量。
菩提心与普贤行愿
在汉地,《普贤行愿品》作为净土五经之一,被信众广泛传诵;在早晚课的大忏悔文中,也将出自本品的七支供,作为修习忏悔的重要内容。而在印度、西藏的各种修行中,更是对七支供推崇备至。
依普贤菩萨的广大见地观修,就能将每个行为从有限变为无限。以此集资,可速速圆满成佛资粮;以此净障,可速速消除一切障碍。
本书将有关菩提心教法和《普贤行愿品》的内容编在一起,因为二者在修行上密切关联。《普贤行愿品》是菩提心的无上观修。如果没有这种见地,就无法像佛菩萨那样,以虚空般的广大胸怀,接纳并利益众生。反过来说,如果不立足于菩提心教法,我们也难以理解《普贤行愿品》开显的甚深境界。
发菩提心,行十大愿。是身为大乘佛子的最好选择!
认识与存在
水本来只是流动的液体,是低温将它们冻成了冰。
执着就像低温一样,将妄想凝聚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
唯识学是一种认识论,其修行是从改变认识入手。每个人只能生活在自己认知的世界中,离开自己的认识,这一世界就不存在了。除了个体之外,宇宙中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的世界,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世界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认识」与「存在」两方面。《唯识三十论》正是解决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世亲菩萨撰写本论,就是为了破我法二执,以显唯识中道之理——世间万有只是心识的显现,当证得我空、法空,就是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理。
《唯识三十论》的思想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八识,2.诸法唯识,3.三性、三无性,4.瑜伽止观。现代人研究唯识,往往停留在前三项,忽略了唯识止观的部分,这就使唯识趋向哲学化。但在学佛过程中,「见」和「行」是缺一不可的。唯有「解行相应,教观并重」,才是正确的修行方式。所以本论也是强调学佛需「解行并重」的论典。
《唯识三十论》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个偈颂,但文约义丰,正所谓「含万象于一字,约千训于一言」,既是一部唯识学概论,也是唯识学集大成之作。本书附篇亦介绍唯识重要论典《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辨中边论》、《摄大乘论》等,让我们对唯识有更全面的认識。
走近佛陀
见贤思齐,从善如流,成就和佛陀同样的生命品质。
对于佛弟子而言,「皈依三宝」似乎再熟悉不过。事实上,皈依除了仪式,本身也是重要的修行方式,是贯穿整个成佛的修行。本书中,从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认识三宝、如何皈依、皈依的正行等八个方面展开阐述,引导大家全面了解皈依。
道次第之道
修学离不开四个一,那就是一个目标、一张地图、一位导师、一群伙伴。
一个目标──就是解脱;
一张地图──就是《道次第》;
一位导师──就是依止修学的善知识;
一群伙伴──就是菩提道上的同修。
道次第,即由浅而深的修道次第,古今大德多有相关著述,而藏传佛教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论》,更以其内容完整、次第清晰而影响至今,广为四众弟子推崇。
《东方智慧在当今世界的价值》
The Value of Eastern Wisdom in Today’s World
简介:曾有媒体评出世界十大奢侈品,第一就是生命的觉醒。问题在于:怎么觉醒呢?如果没有佛法智慧,所谓的觉醒,就只是一个说法,是可遇不可求的奢侈品。值得庆幸的是,对自身的认识,对烦恼的解决,正是佛法的长处所在。
A media outlet once listed the world's top ten luxuries, placing the awakening of life at the top. The question is: how to become awakened? Without the wisdom of Buddhism, awakening or enlightenment is just a concept, an unattainable luxury. Fortunately, understanding oneself and resolving afflictions are precisely the strengths of Buddhist teachings.
《六祖坛经》与心理治疗
The Platform Sutra and Psychotherapy
简介:《坛经》立足于迷与悟,指出心理问题的根源。同时,依据对觉性的见地,提出直抵根源的方法,彻底解决心理问题。认识禅宗对心理治疗的价值,对当今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The Platform Sutra pinpoints the root of psychological issues, based on delusion and enlightenment. Meanwhile, it proposes a method that directly addresses these roots, based on the insight of awakening nature, offering a complete solution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refore, it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contemporary times to study the Platform Sutra from a psychotherapeutic perspective and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Chan Buddhism in psychotherapy.
《茶与禅的修行》
Tea and Chan Practice
简介:只有将禅的智慧带入茶文化中,把喝茶与参禅相结合,才谈得上“茶禅一味”。
Only by integrating Chan wisdom into tea culture and combining tea drinking with Chan can the practice truly be considered“Tea and Chan are One Flavor.”
《从佛法视角谈“断舍离”》
Discussing“Decluttering”from a Buddhist Perspective
简介:断舍离,于个人,可以改善生活;于世界,可以保护环境;于现前,可以调身修心;于究竟,可以走向解脱。它是世间法和佛法的有效结合。
Decluttering, for individuals, it can enhance our lives; for the world, it can help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in the present, it can aid in adjusting our behavior and refining our minds; and ultimately, it can lead us towards liberation. It is an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worldly practices and Buddhist teachings.
《四无量心的观修》
The Contemplative practice of Four Immeasurables
简介:四无量心是佛法的重要修行,通过每天的发愿提醒自己,同时在生活中不断忆念。这不仅是对众生的祝福,对自己也是最好的修行,可以在祝福过程中被这种正向心行所加持。
The practice of the Four Immeasurables is a vital part of Buddhist cultivation. Reminding yourself of daily aspirations and continually recalling them in your daily lives.This not only brings blessings to other beings, but also serves as the best practice for ourselves, allowing us to be blessed by these positive mindsets in the process of blessing others.
《正念禅修的要领》
The Essentials of Mindfulness Practice
简介:调身固然重要,但只是禅修的助缘,目的是为了调心,这才是修行的关键所在。调心有三个层次,一是选择对象,培养专注和觉察;二是将这份觉知带到生活中,时时保持,不断强化;三是放下觉知,体认无念。
Adjusting the body is important, but it is only a supportive condition for meditation. The purpose of meditation is to adjust the mind, which is the key to practice. There are three levels of adjusting the mind: first, selecting an object to cultivate concentration and awareness; second, bringing this awareness into daily life, staying with it constantly, and continuously strengthening it; and third, letting go of awareness to realize a state of no-thought.
《开启正念与慈悲大爱》
Unlocking Mindfulness and Universal Compassion
简介:智慧和慈悲,是人类共同向往和推崇的两大理念。通过正念开启智慧,通过利他增长慈悲大爱,也是未来世界特别需要的。
Wisdom and compassion are two universally esteemed and highly aspired ideals in humanity. Through mindfulness, we unlock wisdom; through altruism, we cultivate universal compassion, which is especially needed in the future world.